• <th id="msj4u"><video id="msj4u"><samp id="msj4u"></samp></video></th>

      <table id="msj4u"><p id="msj4u"></p></table>
    <big id="msj4u"></big>
      1. <thead id="msj4u"><option id="msj4u"></option></thead>
      2.  
        加入收藏   |   聯系我們
         
          全站新聞
         
         
         
          您的位置:首頁師生活動高二年級
          


        掙脫枷鎖 浴火重生——“廢約”歷程簡談
        發布時間:2023.01.10  【打印】

        備注:原文刊載于《中學政史地》2022年第11期,文章略有改動。


        經歷了康乾盛世的落日余暉后,古老的中國迎來“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資本主義大潮把古老的中國卷入其中。完成了近代化的列強紛紛憑借武力入侵中國,用一個個不平等條約給中華民族戴上枷鎖,把中國帶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探尋廢除不平等條約的過程,是明晰中國獲得獨立與解放之偉大歷程的必要環節。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列強欺凌,軍閥當道,資產階級在左右搖擺,普通民眾在夾縫中艱難生存,愛國群眾的一次次的反帝斗爭成為推動中國廢除不平等條約的根本動力。

        近代中國民主革命的主要任務就是打倒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實現民族獨立和國家近代化。因此,廢除不平等條約就成了中國人民抗爭外來壓迫的重要目標。中國同盟會在1905年8的對外宣言中明確表示“所有中國前此與各國締結之條約,皆繼續有效。償還外款,照舊擔任,仍由各省洋關,如數攤還!

        辛亥革命后,清朝統治土崩瓦解,臨時大總統孫中山公開宣稱“凡革命以前所有滿政府與各國締結之條約,民國均認為有效,至于條約期滿為止。其締結于革命起事以后則否。革命以前,滿政府所借之外債及承認之賠款,民國亦承認償還之責,不變更其條件!痹绖P繼任臨時大總統后,更是強調“信守條約,勿相侵越…而對于列邦,尤須講信修睦…勿得稍有違犯,致失大信與天下,而陷國家于危險之途!钡蹏髁x以北洋政府為中國的合法政府,將北洋軍閥的各股頭目培植成其在華利益的代理人。

        1912年,袁世凱違背法律程序,繞過國會私自向帝國主義國家借了“善后大借款”,獲得了鎮壓二次革命的經費。一戰爆發后,歐洲列強無暇東顧,日本加緊了實現其獨霸中國野心的步伐。日本先是不顧北洋政府的多次“關切”,1915年,稱帝心切的袁世凱為在日本帝國主義的威逼利誘下簽訂了旨在實現日本獨霸中國的“二十一條”,中華民族的危機進一步加深。

        中國廢約史的第一階段:北京政府的外交作為。

        關于北洋政府,統治當局對內專制,對外妥協,武人干政、軍閥混戰是不可否認的事實。但北洋政府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性質的產物,并不能簡單地認為所有的政客是主動賣國的,一些政客也有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愛國意愿。

        1914年,英國殖民者策動“西姆拉會議”,無恥地企圖分裂西藏領土、將西藏納入英印勢力范圍,被北洋政府直接回絕。1914年7月6日,北洋政府致電英國公使明確聲明:“中國政府不能擅讓領土,致不能同意簽押,并不能承認中國未經承諾之英、藏所簽之約或類似之文牘”。此后的廢約史與一戰后國際局勢的變化緊密相關,廢約進程受制于帝國主義在華利益的激烈爭奪。

        1917年3月14日,北京政府總統黎元洪宣布與德國斷交,查封德國在華軍用產業,收回德國在天津和漢口的租界。以黎元洪為首的總統府和以皖系軍閥為首的國務院以是否參戰為焦點發生了尖銳對立。段祺瑞在日本的支持下主張參戰,黎元洪在美國的支持下堅持不參戰。隨后,黎元洪罷免段祺瑞的國務總理職務,段祺瑞則召集皖系軍閥的督軍叫囂“獨立”。無奈之下,黎元洪請駐守徐州的“辮帥”張勛入京調停,這就是“府院之爭”。府院之爭表面上是政見之爭,實際上卻包含著日本與美國在華利益之爭。府院之爭后,黎元洪被迫下野,段祺瑞則再次入主國務院,收獲“再造共和”之美名。1917年8月,北洋政府對德、奧宣戰,并隨即宣布廢除與德、奧兩國簽訂的條約。因為中國成為一戰的“戰勝國”,終于有了廢除不平等條約的機會。戰后,中國與德國簽訂了《中德協約》,與奧匈帝國簽訂《中奧通商條約》,這是近代以來中國與西方大國簽訂的首批平等的條約。1917年,美日為緩和其在華利益矛盾,在沒有中國參與的情況下簽訂了“藍辛石井協定”!八{辛石井協定”美國承認日本在華的“特殊利益”,日本贊同美國的“門戶開放”、“機會均等”原則。美日公然劃分在華勢力范圍,北京政府聲明不予承認。1919年,巴黎和會召開。巴黎和會被英、法、美等大國操縱,實際上是列強的分贓會議。中國雖然是“戰勝國”,但并沒有得到列強真正的尊重。在列強的操縱下,巴黎和會不僅拒絕了中國代表提出的取消外國人“治外法權”、取消“協定關稅”等合理要求,還同意把德國在中國山東的特權轉交給日本,引起中國代表團的抗議。消息傳到國內,中國人民發起了聲勢浩大的五四運動。在強大的民意洪流面前,中國代表團公開發表拒簽《凡爾賽和約》聲明,日本企圖在巴黎和會取得侵占中國山東合法性的陰謀沒有得逞。

        1921年召開的華盛頓會議商定了巴黎和會沒解決的議題。華盛頓會議通過了包含中國問題的《九國公約》!毒艊s》宣稱各國須“尊重中國之主權與獨立暨領土與行政之完整”,但對中國提出的取消“租借地”、取消“協定關稅”等主張卻置若罔聞。華盛頓會議后,英國交還了威海衛,法國交還了廣州灣。除此之外,中國提出的有關收回主權的主張都沒實現。

        袁世凱去世后,北洋軍閥派系矛盾公開化。軍閥派系矛盾、帝國主義在華利益矛盾交織在一起,國內陷入軍閥割據混戰的局面。中國共產黨在中共一大上確定的黨的中心工作是“領導和組織工人運動”,在全國掀起了第一場全國工人運動高潮。而這次高潮的頂峰——京漢鐵路大罷工在直系軍閥吳佩孚的血腥鎮壓下失敗,全國工人運動又轉入低潮。與此同時,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黨人在與軍閥的斗爭中屢次失敗,只能活躍在廣東一隅。為了實現打倒軍閥和帝國主義的共同目標,國共兩黨開啟了第一次合作,旨在反帝反封建維護工人階級利益的工人運動蓬勃發展起來。

        1925年,上海爆發了五卅運動。洶涌的民意促使北京政府向列強提出修改條約照會。隨后,《中奧新約》、中芬《友好條約》得以簽訂,中國收回了奧地利和芬蘭的在華領事裁判權和協定關稅權。而北京政府與西班牙、比利時的修約斗爭遭到了列強的聯合抵制而失敗。

        十月革命后,新生的蘇俄政權面臨著國內外種種危機,主動退出一戰,放棄了一些沙俄時代的海外侵略利益。1919年7月25日,蘇俄政府發表了《蘇俄第一次對華宣言》,宣布廢除沙俄時代與中國簽訂的《中俄秘約》、《辛丑條約》及俄日簽訂的侵華條約。1920年9月27日,蘇俄政府發表《蘇俄第二次對華宣言》,明確宣布:以前歷屆俄國政府對華條約全部無效,放棄奪取中國的一切領土。1924年5月31日,中蘇簽訂《中蘇解決懸案大綱問題協定》。但在后續的談判中,蘇方對領土問題毫不退讓,弱小的中國仍然沒能收回沙俄侵占中國的領土。

        廢約史第二階段:南京國民政府時期。

        北伐軍擊敗了吳佩孚主力,進軍兩湖,順勢收回漢口、九江英租界。1927年2月,武漢國民政府與英國簽訂了《中英關于收回漢口英租界之協定》、《中英關于收回九江英租界之協定》。這是中國第一次靠自身實力從帝國主義者手中收回租界。中國收回漢口、九江租界的過程干凈利落,洶涌的民意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是,列強害怕中國的革命影響他們在華的侵略利益,阻撓中國的反帝反軍閥斗爭。1927年3月24日,英美借口保護僑民,命令軍艦炮轟南京,造成2000余人死傷,釀成南京慘案。在談判過程中,英美片面強調僑民利益,對中國民眾的死傷只字不提。最終,蔣介石等國民黨右派對英美妥協,以巨額賠款來爭取英美的好感和承認。1927年7月和9月,南京政府兩次發布布告,宣布自9月1日期實行關稅自主。1928年7月,南京國民政府發表了“改訂新約”三原則。同年,南京政府與除日本外的主要貿易國家都簽訂了新約,至1930年中日簽訂了新的關稅協定,中國才算相對獲得了相對完整的關稅自主權。

        1929年,中蘇因中東路權問題發生軍事沖突,張學良在蔣介石的支持下企圖武力收回中東路權,但東北軍在蘇軍進攻下節節敗退。同年12月,南京國民政府與蘇聯簽訂《中蘇伯力會議議定書》,中東路維持原狀,中國并沒有收回中東路權。1929年底,國民政府頒布撤廢領事裁判權特令,宣布自1930年1月1日起廢除領事裁判權,但在列強的阻撓下并未如令執行。1929年10月與次年9月,中國正式收回了在事實上已經收回的鎮江、廈門英租界。1930年4月,中國收回威海衛租借地。

        1930年2月,中國與英法美等國簽署了《關于上海公共租界內中國法院之協定》,并于同年7月取消了法租界的會審公廨。九一八事變后修約運動陷入停滯。太平洋戰爭爆發后,中國正式對軸心國宣戰并廢除與軸心國的一切條約合同。因中國加入世界反西斯同盟,并成為東方主戰場,牽制了大部分日軍,中國國際地位空前提高。隨之而來的廢約也有所進展。1942年10月,中國同英美展開談判。1943年1月11日,中國與美國簽訂《關于取消美國在華治外法權及處理有關問題之條約》,與英國簽訂《關于取消英國在華治外法權及處理有關特權之條約》,收回了除九龍、新界外的英國在華特權。但是,中國仍然是一個弱國。在二戰后期,英美蘇背著中國達成了雅爾塔協定,

        《雅爾塔協定》規定了戰后的基本秩序。美英蘇迫使中國同意由外蒙古“投票”選擇是否獨立、中東鐵路歸中蘇共同所有,由蘇方擔任鐵路局長,大連為自由港,旅順為中蘇共同使用的港口,且港口設施的一半無償租給蘇方30年?箲饎倮,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至此,清季以來日本加在中國頭上的各項不平等條約完全被廢除。1946年11月,南京國民政府與美國簽訂《友好通商航海條約》,成為“看似是最公平”的不平等條約。但弱小的中國無力在對等的條文中得到實際利益,美國的經濟勢力卻能在中國暢行無阻。

        新中國成立后,中國面臨的修約對象主要是美英蘇三國。中國直接廢除與英美的所有舊條約,對香港問題則保留現狀。1950年2月簽訂的《中蘇友好互助同盟條約》簽訂,規定至晚至年底,蘇聯從中長鐵路、旅順、大連撤回,所有設施移交給中國。至此,新生的人民共和國才基本上擺脫了不平等條約的束縛。

        本文共分 1


        无码高潮又爽又黄又刺激视频
      3. <th id="msj4u"><video id="msj4u"><samp id="msj4u"></samp></video></th>

          <table id="msj4u"><p id="msj4u"></p></table>
        <big id="msj4u"></big>
          1. <thead id="msj4u"><option id="msj4u"></option></thead>